如果錢是一個人,你想像中的他/她是怎麼樣子?

Twitter
Facebook
LinkedIn
推薦給

  • 想要建立更健康金錢觀念的人
  • 想要改善財務狀況但不知從何開始的人
  • 感覺自己被物質追求所困的上班族
  • 對於金錢有負面情緒或恐懼的人
財富的真諦
真正的財富並不是擁有多少錢,而是你是否對於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快樂及滿足。北歐國家如芬蘭、丹麥連年位居《世界幸福報告》前列,但其人均財富並非全球最高。例如,芬蘭2023年人均GDP約5萬美元,低於美國的7萬美元,卻因社會福利和支持系統而幸福感更高。起初踏入社會,我們工作取得支撐生活所需的錢,而當我們賺的錢可以支撐生活並且帶給我們足夠的滿足感後,我們開始追求更高的物質享受,追求更多的財富,然後掉入了金錢陷阱中…
如果錢是一個人
本田健(Ken Honda)在訪談中提到禪宗的觀點是,如何在現有的事物中找到滿足。財富是一種態度,真正的財富並非取決於擁有多少金錢,而是你是否對自己擁有的感到快樂和滿足。即使擁有數十億,若不快樂,也不能稱為富有。 金錢本身並不能直接帶來幸福,你對金錢的態度及關係才是影響著你的生活是否幸福的關鍵。首先,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自己對於「金錢」的關係,如果錢是一個人,你想像中的他/她是怎麼樣的人?是個全身充滿傲氣,脾氣很差的人;是個狡猾奸詐專門掠奪人家財物的人;還是個穩重善良充滿愛與勇氣的人,透過反思這個問題,我們也許可以找出自己對於金錢的態度。 如果你嚮往坐擁財富,但卻認為那些有錢的人都是狡猾奸詐,無惡不赦的壞人,那你還會想要成為那種人嗎?
創造健康的金錢觀
「Forget about money」,想擁有財富之前我們不能只關注”金錢”本身,而是關注於你能給予他人帶來的「價值」和「服務」,當我們開始關注我們能如何帶給世界價值,金錢會開始慢慢流動,因為好的給予,是良好接收的前提。這些的金錢觀都是學校沒教、也不知道怎麼教的事情,我們對於世界的金錢觀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,這是學校沒教、也不知道怎麼教的事情,也許我們幸運,生長在良好的家庭之中,父母對於金錢有相對健康的觀念。
療癒金錢創傷
但是世界上並沒有”完美”的家庭,多多少少在生長環境中,我們對於金錢有著不同的創傷與恐懼,例如,因為金錢而被責罵、剝奪需求,那個玩具太貴了我們買不起、那個全英文補習班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…試著回想腦中是否有閃過了幾個熟悉的畫面。而這些心理創傷”可能”會造成「匱乏心態」,長大了即便經濟有所改善,也會感到焦慮、擔心錢不夠用。甚至有「過度補償的心理」,為了彌補童年時期的匱乏感,在成年後可能會走向另一個極端,變得過度追求物質享受,或者對金錢有著病態的執著,試圖透過擁有大量金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,或者填補內心的空虛。這種負面的金錢信念和生活態度會代代相傳,與其逃避,我們也可以選擇正向去面對,將這種痛苦的情緒轉化為改變的力量!
培養富足心態
我們可以從「改變與金錢的敘事」開始,使用正面的詞語來形容金錢,否則金錢也不會喜歡你,把他想像成是一位需要被照顧和尊敬的對象。並且,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覺察自己對於金錢的態度,避免把「錢不夠用」、「我很缺錢」、「賺錢很累」等等的語句掛在嘴邊,而是用正向的話語替代「我要來尋找更多增加收入的機會」、「我相信整體而言,我的財務狀況會越來越好的」…。用富足的心態來面對它,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所擁有的。當你開始堅持,在某一天的改變會讓你驚覺,原來我已經成長!
心靈與財務的和諧
最終,財務自由這類的議題,還是得回歸自身的心靈健康,因為真正的自由不僅僅是銀行帳戶的數字,而是一種內心的狀態。當我們解除了對金錢的恐懼和焦慮,不再讓金錢主宰我們的情緒和決策時,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財務自由帶來的平靜。
行動指南
  • 試著回答,想像金錢是一個人,那他會是怎麼樣的人?
  • 轉變日常語言記錄下你所有關於金錢的負面表述。
  • 寫下3-5個關於童年時期與金錢相關的記憶,分析這些經驗如何塑造了你現在的財務行為和情緒反應。
  • 反思並記錄:「今天我如何為他人創造了價值?」「我如何將我的才能轉化為服務?」這有助於將注意力從純粹的金錢獲取轉向價值創造,培養豐盛思維。

真正的財富並不是擁有多少錢,而是你是否對於自己擁有的一切感到快樂及滿足。

More to explorer

Leave a Comment